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拉達克彩虹志工團 - 參訪組織介紹


拉達克學生教育及文化運動組織 SECMOL 

      SECMOL全名是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of Ladakh,成立在1988年的SECMOL宗旨是希望改善拉達克列城地區的教育系統,隨著組織發展,今天SECMOL所關心的議題已經擴及偏遠地區青年營隊,校園綠建築,太陽能熱電應用等。其所設置之solar cell system足夠供應校園內照明、電腦及電視使用,16組的儲蓄電池即使在陰天時也能確保供電無虞。校園整體的綠建築規劃,包含被動式太陽能裝置,除了確保室內溫度平均在14℃以上,冬季時室內外溫差更可達30℃,甚至利用溫室效果,種植蔬菜食用。

Website - http://www.secmol.org/solarenergy/index.php










西藏兒童村學校 (Tibetan Children’s Village School, TCV)

      西藏兒童村學校,是由圖博(Tibet)流亡政府設立的教育機構,前身是於1960年成立的西藏難民兒童育幼院。成立的願景是讓所有藏族兒童在其照顧下接受一個良好完善的教育,對西藏文化身份的認同,獨立自主成長學習並對西藏社會有所貢獻。Come to Learn, Go to Serve!

      TCV在印度各地設有學校,提供學童及圖博社區免費的教育資源,在這裡的學生不需要付學費,經費來自世界各國的捐款,與各國民間組織合作,以認養學童的方式籌得款項,讓學童可以免費得到教育的機會,以同樣在列城的Landon School為例,一個月的學費要1400盧比,對當地居民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學童每年至少會寄給資助人兩張卡片,資助人有時也會寄卡片、書籍等物資給學童,甚至親自到此拜訪。

      TCV提供12年的基礎教育,相當於是台灣小學到高中,教育內容除了印度的基本科外,還有圖博歷史文化的相關課程,高中畢業後可以到其他印度地區的大學考試就讀,另外在12年的基礎教育前,還有3年的學齡前教育,採用蒙特梭利的方式理念教育幼稚園的學童。

      在拉達克地區的TCV學生人數約有1050人,多數居住在園區內,除了圖博學童以外,TCV也接受拉達克(Ladakhi)學童以及少數身心障礙或年老的圖博人居住在此。TCV的宿舍很不一樣,由各年齡層混住,因此年紀大的學童會負責照料年紀小的,宿舍還有Home Mothers,給予離開家庭的學童們家庭的溫暖以及教導。

Website - http://www.tcv.org.in/










拉達克再生能源署(Ladakh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gency, LREDA)

      LREDA是印度政府再生能源部(Minist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下屬的一個機構,負責統籌達克拉地區所有非傳統能源系統的規劃和設計,涉及的項目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及各項再生能源,特別是在山區的家庭太陽能照明系統。LREDA同時也負責向地方政府及各村務委員會提供再生能源專業建議。

      印度政府在2009年推行”Solar India”計畫,目標在2022年前創造2萬百萬瓦的太陽能發電量,此計畫提供拉達克地區(含Leh城及Kargil地區)190處共3.6百萬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

Website - http://ladakhenergy.org/










拉達克彩虹志工團 - 拉達克簡介


國名: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
首都:新德里(New Dehli)

一、地理概述 

      拉達克位於印度最北部的占木與喀什米爾邦(JAMMU & KASHMIR,J&K)的東南部,西南距斯利那加(Srinagar)434公里,往南到馬拉利(Manali)473公里,範圍包括喜馬拉雅山西部的拉達克山區,平均海拔約為3,600公尺。拉達克位居喀喇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是由印度河上流的支流JHELUM河所切割所形成的一條狹長封閉的山谷區,山谷兩側的落差高達數千公尺,是一處遺世獨立而被遺忘的香格里拉。占木與喀什米爾邦人口約29萬人,邦政府所在的Leh城人口約2萬9仟人(2001,印度人口普查)。J&K邦迄今仍是中、印、巴三國未定界,在廣達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覆蓋著的是世界上最崎嶇的山地。土地荒僻貧瘠,生活條件極為惡劣。拉達克地區在近年來,憑其特殊的地理景觀,加上交通及印度政府的開放,吸引大批的觀光客到這裡來領略喜馬拉雅山區,神秘而獨特的風光,有人譽之為「世界最後的香格里拉」。 




二、歷史風俗概述

      拉達克雖然是屬於印度喀什米爾的一部分,但它不論在人文、宗教、習俗上都不同於印度,也不同於喀什米爾,它是屬於西藏人種,所使用的語言也是西藏語,風俗、宗教等都與西藏相同。原因是本地區在9~15世紀都為西藏所統治,這也就是拉達克有「小西藏」之稱的由來。1846年英國人入侵喀什米爾,將拉達克劃為喀什米爾的一部分,直到二次大戰結束,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英國人又將拉達克與喀什米爾一起交給了印度,這也就是1962年造成中共兩次出兵攻打印度拉達克的原因。



      因為貧瘠的土地和惡劣的環境,拉達克居民只能在少數孤立的山谷中進行農作,而農產品僅限於少數幾種耐旱和耐寒的作物,如大麥、小麥和少數幾種作物。家禽如綿羊、山羊和犛牛等動物則大多豢養在村落的後面。Leh城身為古絲路重鎮,馬匹一直是重要的動物,駄運用馬匹在此地自古便是主要的經濟動力來源,也是夏季由西藏到喀什米爾間商隊的主要運輸工具。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1951年印度政府關閉北方邊境為止。 



      除極小部分信仰回教外,拉達克是印度境內唯一信奉喇嘛教的地區,傳統習俗上,拉達克人每一戶都必須有一個男孩去寺廟中做終身喇嘛;初進寺廟的小喇嘛要負責寺廟中的一切燒飯、打水、打掃等雜役工作。而傳統的拉達克服裝是長袍,腰間紮條長長的絲巾,胸前佩帶長串的飾物,頭上戴一頂像張開雙羽的大鳥帽子,帽子上也佩戴著很多飾物,多以土耳其玉和白銀為主,而且具有相當的重量。另外,拉達克人像西藏人一樣,牛和馬的糞便,他們都是視若珍寶般地由野外檢拾回來,用雙手將其調理成大餅狀,糊貼在院牆上晒乾,儲存起來,用以做冬天的燃料、煮飯或取暖。





拉達克彩虹志工團 - 緣起


      拉達克,世界最偏遠的地區之一,位居世界屋脊之上—喀喇崑崙和喜馬拉雅山谷深處的拉達克,終年氣候乾燥,溫差距大,土壤貧瘠,全境介於海拔3,000~6,000公尺之間,但大部分的居民住在3,000公尺的印度河上緣的山谷。有別於印度人的深邃五官,拉達克居民主要是由單眼皮、高顴骨蒙古系面孔的藏民為主。相較於西藏的高度漢化,這裡保有最純粹的西藏文化,因而有”小西藏”之稱。 
      2010年,印度寶萊電影<三個傻瓜>全球熱賣,片尾拉達克那一片湛藍動人的山水,深深吸引著我們這群由學生,以及才剛離開校園的社會新鮮人所組成的團隊,經由2009陽明大學拉達克醫療教育服務計畫的成員陳渝仁和一位當地喇嘛-修傑喇嘛的詳細介紹和分享,我們開始認識拉達克這個國度。隨著接觸越深,不禁開始發想,如何運用各人的專長,提出可能的服務方案,來建立台灣和拉達克的長期交流連結。2011年12月18號在台北市所舉辦的”傻瓜之旅-拉達克見面會”,引起了廣大的迴響,夢想,於是開始成型。 

      台灣多數學生志工團隊,大多是由衛教或文化教育為出發點,我們希望建立工程背景的專業志工,在各社會議題領域中,運用創意和理論,提出具體而可行的方案,扮演創新技術應用或技術諮詢的角色。

      這是台灣首支由工程師自發組成的團隊,前往北印度拉達克進行服務和考察。我們期許自己可以走向世界,提倡已畢業的社會青年積極參與國際志工之風氣,引進後續企業的力量,打造一個全新管道,讓社會及企業志工有機會參與國際公益性服務。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拉達克彩虹志工團 - 團員自介





林惠聰 (團長)
有一股不去會死的熱血!從小就不是一個安份守己的人。個性活潑,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喜好結交新朋友。曾到西非迦納協助網路教育,在柬埔寨為小學粉刷,覺得世界很大,個人很渺小。膚色、語言都不應該是隔閡。希望透過志工活動,喚起大家對腳下土地的關愛。




黃鴻昇 
熱愛自然、關心人群,喜歡上山下海,拜訪不同社群聚落,親身觀察世界的各種面貌,認為關懷來自接觸、了解後打從心底的喜愛。參加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培訓,以自然體驗引導與在地文化分享,讓更多人看見美好,也希望能匯聚力量,幫助人們守護及保有所愛的美好。 
 





柯苡安
有著邏輯思考的偏執,喜歡接觸人群,對世界的探索勇於嘗試與學習,浪漫的相信總有無限的可能性,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便展開了屬於自己-世間萬物的華麗冒險!



周書韻
熱情如火,活力充沛,笑容燦爛,無比親切,倚賴太陽能充電。喜歡上山下海,曾在沙漠裡跳舞,在大海裡游泳,在山林間奔跑。嚮往著周遊列國,對未知的地點,有著不可壓抑的興奮,更是無可救藥的浪漫,相信"愛"是人存在的唯一目的和唯一理由。



許雅雯
一個愛笑的女生,深信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語言,骨子裡有著想往高處跳躍的豪氣,不輕易認輸的韌性,喜歡冒險;同時卻也有顆纖細的心,容易被小 事所感動,這一次,要跳脫自我舒適區,在拉達克體驗不同的世界。




葉詠津
非常喜愛小孩、喜歡他們天真無邪又率真的可愛舉動。希望我能多為他們多做些什麼、讓我們一起經驗這世界的美好。阿們。



魏仕杰
打小就帶著一身的野性,雖然被世俗禮教給綑綁著,但嚮往自由的心一直都在,期待在這世界的盡頭能重拾赤腳奔跑的熱情。



蔡惠婷
在教育界耕耘多年,一直堅定地相信著:
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是改變這個世界、讓世界流動著更多美好的途徑。自詡為愛的天行者。
期待旅程中 每一個精彩的相遇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