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拉達克的彩虹 - 心得感想 (Ann)


跳動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1897 Paul Gauguin.


      人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不曾停止,千古壁畫訴說了萬物起源生生不息,外太空的探索展現對生命的好奇與幻想,我們熱切的渴望著、追求著生命價值,是自我的實現也是回歸本體的盼望。在我這小小的生命裡,徬徨、疑惑從不曾缺席過任何大大小小的選擇點,那為何非達不可呢?從來沒有誰會告訴你要做什麼?以後何去何從?你現在做的事或許微不足道,但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既然帶不走至少可以留下些美好,太多關於生命意義的討論懸而未決。志工,使我明白了發自內心去幫助所需要的人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行為,只是真誠的互相交流,出發點越單純時你將獲得更多的力量,再將這些感動傳染給更多更多人們,就是因為人生有太多的不完美,才更需要大家的一起努力不是嗎?。從事過國內外的志工,但一直處在主辦單位的保護傘底下,能夠有一次可以跳出舒適區卻仍可以從事摯愛之事,真真切切從頭到尾與團隊自己規劃與實現,夫復何求,更待何時阿……。

From sea level to sky level

朋友A: 你去哪?

我: Ladakh。它在印度北邊且緊鄰巴基斯坦與中國。

朋友A: 喔,那你有去泰姬瑪哈陵嗎?

我: 恩,我只在新德里停留一天,還沒機會去呢。

朋友B: 那傳說中的恆河呢?

朋友A: 她是去Ladakh啦!

Ladakh對台灣人而言太陌生,但街上,熙熙攘攘的金髮碧眼及偶爾似曾相的亞洲面孔,似乎早已對觀光客敞開大門。初次拜訪印入眼簾的就是大地色的一片,周遭豎立的座座高山綿延著金黃色澤,鮮少植披覆蓋,只有最原始的大地,湛藍的天空灑下豁豁陽光,一望無際的金黃彷彿來到天堂。


自信

      滿天繁星交織著片片銀河,偶爾劃過星空的流星冷不防給我們了驚喜。這是在Shanti Guest House(註一)開完第一次檢討會的夜晚,我們尤其幸運地與Ladakh人民共享整片星空,幸福的瞬間讓人想起了今天到TCV拜訪的點點滴滴,。這間主要為藏人設立的學校,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皆包辦,不同於一般的學校此校的中心思想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擁有道德觀、仁慈之人。專業知識可以從書本上獲得,但道德良善的建立豈非一蹴可成,擁有良善後進而可以去幫助他人,如果道德近了,經濟層面的追求呢?好奇心的催使下讓我由不得思索現實面。校方表示,多半的學生畢業後依然留在Ladakh從事農業或販賣的工作,在這小型的社會聚落大致上可以自給自足生活,但印度政府並不承認藏人為正式居民僅以難民身分對待,所以藏人沒有正式的工作權、土地擁有權……。絕大部分的財產與資源是很是無法平均地分配到每個藏人家庭裡。當我們在紛紛擾擾世界中未生活瑣事煩憂,地球彼端卻有群人在為自己的生存權奮鬥著,這條路不簡單但他們勇往直前。

      下課鐘響了,衣著整齊的學生們手拎著英文書籍三三兩兩地坐在牆邊,對我們這些外來客毫不生澀反而興奮的問候,記得我問一個女孩最想去哪裡?「America!」斬釘截鐵地回答,她說因為在那什麼都有而且很自由,但是出去很難所以她要努力念書,美利堅合帝國雖然惡霸但是在種族、文化融合各資源的整合也堪稱龍頭老大,女孩的嚮往也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追求。下課休息的片刻依然留存腦裡,他們並非有秩序的安靜卻是合宜的形成團體,在溫和的交談中透露出自信,期盼而不急躁,是一種安靜而柔軟的溫柔。不同於這般溫柔的自信,在LREDA裡反而是另一番開闊的自信。LREDA為當地再生能源的發展機構,僅25個工程師和幾個行政人員運作整個組織,而他們的貢獻將慢慢鋪天蓋地擴展整個Ladakh。會議室裡十幾個工程師一字排開一個接一個向我們解釋著運作方式與核心架構,既使對應的只是五個從台灣來學習的初生之犢,依然侃侃而談絕不含糊,雖然時常超時工作但對他們而言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造福人類的幸福事業。因為相信所以執著,讓這些工程師們發光發熱。望著新總部的預定地(註二),那天陽光炙熱,隨著工程師Chemet Rigzin仔細講解,他的自信與熱情也鼓舞了我們,這是是從眼神透射而出的信念,我知道下次的拜訪現在的廢墟將煥然一新,而他們的努力將使更多百姓受惠,啟發更多心靈。

註一: Shanti Guest House位於Ladakh的首都Leh(列城),因鄰近Shanti Stupa (佛塔)而為名。

註二:LREDA的新總部位於Bhey和Phyng兩個村落間,未來將集合太陽能應用與水力發電並且作為對外展示的育樂園區。



教育革命

      印度的教育體制以繁複的考試去檢定學生的價值,無形之中將學生分門別類而後影響將來就業,如同電影中”三個傻瓜”裡,一般印度家庭盡一切可能地栽培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以利工作的選擇,社會底層的孩子無法恣意的選擇心之所向,因為學業將決定事業,這是理想與現實的拉扯。當今台灣社會也是如此,在鼓吹多元發展入學的同時,如同科舉般的考試制度依然並存。科舉的存在簡化了價值的評斷,營造只要努力不論貧富貴賤人人皆有機會的氛圍,多元入學的美意是否成為富人的特權此雜音又進入模糊地帶,多久沒回歸教育的本質?在SECMOL我發現了不一樣教育方式。學生約35(人平均年齡為15歲)、教職員約4人、志工人數不定,進入此校的學生需要經過甄選,偏遠地區與貧困家庭將列為優先考量。凡舉校園生活起居都由學生自己打點,例如:農耕、炊事、接待、導覽、清潔、販售與設備維護等,每位學生都負責其中項目,儼然是一個小型的自主社會,讓學生由自治中學習與人相處、相互合作並處理事務。如同他們日常的上課內容一樣,沒有制式化的規範。上午,在學生Norphe(註三)的引導下l,我們看到老師用蠟燭燃燒解釋耗氧量,沒有華麗的實驗室、齊全的設備,只是隨意的在地板擺放蠟燭、玻璃瓶,學生與老師沒有距離緊鄰彼此討論著,原來科學的學習可以這麼親民、生活化!午後的”Conversation Class”更是令人回味無窮,沒見到任何一位老師卻由學生自己主持、帶領整場活動。我們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志工夥伴們一起加入與學生的對談,一位志工搭配兩三位學生坐在大樹下互相交流,大家分享暢談彼此文化背景、興趣,學生們對於有機會到SECMOL學習心懷感恩,沒有老師會因為考試分數而斤斤計較,這裡的多元導向讓他們可以適性發展,少了體罰多了份自由,沒有被動的學習只有主動的思考;半年前其中一位男同學還不諳英文,但是經過每天與同學、各國志工們的交流,基本的溝通能力已不是問題;有位女孩很開心的跟我說以後要從是農事,因為在SECMOL藉由負責蔬果耕作而發展興趣,但在以前的學校裡農事是不被鼓勵的,此時,她眼神散發著堅定。

      你未來的志向是什麼?天真浪漫的小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地給予答覆,那青少年們是又是如何反應呢?台灣這代的年輕人被社會貼上草莓族的標籤,抑或是被討論著環境變異造成的可能性,姑且不論原因為何,在SECMOL我感受到不同的思維,而這些衝擊竟是由學生直接帶來,他們身處的環境一定不如我們先進,資源不如我們充足,但是他們的堅定與自信無從比較,他們是自己的主人也是希望的種子,懷民先生說:年輕人築夢的勇氣,落實的毅力,是社會進步重要的本錢。這裡順應而為,與大自然相互融合,與人的接觸自然平和,一切看似合情合理的氛圍,也不禁感嘆建立者當初的毅力與堅持。

註三:文中提及SECMOL由學生自治管理校園,學生Norphe當日的工作則負責為校外人士介紹學校與校園參觀。




      海邊淨灘、探視育幼院孩童、照顧弱勢團體…..這些都是常見的志工活動,如果志工的意義在於以同理心真心付出,無關乎種族、宗教、國家與性別,幫助人是不是可以更單純?不須特定對象、環境,及時即刻對於身邊的人事物也應如此?愛無原則約束但她可以很簡單同時很強大。

      半年前,某些團員互不認識,卻因團長的發想凝聚起一群勇氣十足的共識,我們是沒有受限於任何規章約束的一群,八個人自己發起的活動、八個人自由運作。長達半年的規劃,每個人滿懷期待準備將自己的夢想實現,但隨即而來的突發事件幾乎快把我們一一擊垮,第一天就有人身體不適,隨後團員一一出現類似高山症反應,甚至晚上送急診、拜訪內容與原先規劃不符,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處理能力、團員間意見分歧…..等,這些狀況並非在預計之內,有過病痛、矛盾、爭吵、衝突,每個人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並發揮個人特質各盡其職,彼此間相互扶持,一起面對,走過諒解與包容。出發前,我們因夢想而堅持,在Ladakh遇到的障礙與困難讓我們超越極限、發現新的自己,也更珍惜相互扶持與奮鬥的種種,一切純屬難得。

      每個人心中都可能藏著一個絢麗多姿的夢想,哪怕一絲猶豫都值得一生追求,人因夢想而偉大,因夢想而浪漫,陪伴在身邊完成夢想的夥伴更是珍貴,謝謝你們,至今想到這趟Ladakh之旅依然忍不住會心一笑。



對未知 我們追逐 害怕 義無反顧 

如果受傷了 
沒有一道圍牆 的拒絕 
期盼著 那片花園 守在身旁 
靜靜的 沉澱 吸取養分再出發 



❤ 



謝謝 你的傾聽 一直 
習慣了 
卻帶不走 



 
背負著 期待 
所以 小心翼翼地維護 
夢想 彼端 
好遠 好近 
享受 
冒險 


每一次 勇敢的出走 
都將 遇見不同的風景 

 




永遠 

值得一生追求 
一起完成夢想的夥伴




- An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