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拉達克的彩虹 - 心得感想 (Tino)


      即使已經在拉達克待了好幾天,每每望向遠方積雪的山頭,險峻的河谷山壁,還是有點難以置信自己真的到了喜馬拉雅山腳下,這個傳說般的國度。對列城的顏色印象是黃與藍,大片的礫石山坡以及鋪滿街道的沙塵構築出土黃色的基調,但向上望去,天空又閃耀着清澈明亮的藍,空氣稀薄到似乎只剩沙與陽光,與空氣總是濕黏的台北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一次出國當起”外國人“,心中其實有點忐忑不安,尤其聽去過印度的朋友說,要特別小心被騙或者騷擾,但隨著經過一些事情,越來越放心享受這趟旅程,像是給旅館老闆一千多美元請他幫我們換盧比,他數也沒數的就走了出去,最後竟然還有回來給我們換到的盧比;在擁擠的德里鬧區尋找餐廳,也沒遇到網路上所說的騷擾或者不斷推銷,反倒遇到熱心的人特地跑來帶我們去想去的餐廳;坐車也沒遇到亂開價的司機,反倒還跟司機一起唱着印度流行歌曲;到了拉達克,走在路上,路過的居民都會友善的julay(打招呼),一開始還有點害羞,不敢主動打招呼,但後來我也漸漸喜歡上,在這純樸友善的小城,用微笑跟julay跟人打招呼。 

      在拉達克,許多人事物都是我未曾見過,除了驚訝拉達克的風光民情外,開始發現那些在台灣非常熟悉的景色、食物、設備、思維等等, 都變得沒那麼理所當然。在列城,雖然水龍頭一扭開就有乾淨的水,而且水可以生飲,他們還是引溪水來洗衣服,所以每到早上洗衣時刻,蹲在小溪旁,頭上的烈日晒的全身都流汗,但手卻浸在冰冷的溪水裡,每洗一件衣服就要休息一下,以免被凍傷,聽說拉達克非常乾燥鮮少下雨,大部分水的來源是山上融化的雪水以及地下水,或許是這個關係,即使用水已經很方便,他們依然習慣以溪水洗衣。還有另一點,讓我覺得拉德克人很自律,印度其實不是一個以遵守法律、重視秩序聞名的國家,但政府的限用塑膠袋的政策卻施行的很成功,盛裝貨物的容器絕大部分是鍋碗瓢盆、麻袋或紙袋,購物時如果店家會給消費者的袋子,通常也都是原包裝、紙袋或者適合再利用的強韌塑膠袋,即使在台灣,也只有少數商店會提供這類成本較高的袋子,聽說這也是因應三大民生問題之一,垃圾處理不易,而有的政策,在台灣,省水、限塑的措施似乎沒比這裡的人如此自律地遵守。 

      第三個民生問題是電力,即使在拉達克的最大城-列城,停電、跳電依舊是很常見的事,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好幾次,在醫院看到居民與醫護人員遇到接二連三跳電完全不驚訝,我自己倒是非常驚訝,”醫院內的儀器、電腦怎麼辦?”,仔細一看,這裡唯一的電器就是照明設備,所有檢測儀器不是手動就是使用電池,到街上逛街,門口擺著柴油發電機的店家也不少,讓跳電時還可以繼續使用縫紉機等器械,不過不穩定的供電,使這裡難有現代化的醫療、生產工具。


      在德里,馬路上常看到一群一群男人聚集在樹下無所事事,熱鬧的捷運出入口也有小孩會跑到我們身邊,拉住我們的衣褲向我們乞討,我們頭也不回的快步離開,但走過後,我們驚訝地看著彼此,經歷那樣的場景,說不出話來,衣衫襤褸、甚至肢體殘缺的小孩在路邊乞討,一旦他們纏著遊客太久,旁邊的警察馬上作勢要打他們,就看著他們抱著頭走回原本蹲著的地方。Hemis National Park的當地導遊說,在列城的居民多數工作是幫軍隊或居民修築建物,或者是販賣商品、餐廳、住宿等與旅遊相關的職業,都市外的居民則是務農、畜牧為主,還記得當時同車導遊是碩士畢業生,司機正在念大學的學生,當我回應在列城工作不好找時,導遊有點感嘆的說鄉村的生活更是辛苦,一整天都在忙於工作,尤其是在寶貴的夏天時分,像後來到我們的寄宿家庭,早上七點就聽到男主人在外面劈材火,晚上要工作到九點才回家吃晚餐。印度的教育其實非常競爭,所有學生都很重視大學入學考試,可是即便大學畢業了,在拉達克地區要找到公職以外適合的工作依舊是十分困難,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政府機關,但是對流亡的圖博人而言,找工作就是件更困難的事,因為他們不被允許在印度政府工作,不能擁有建物的所有權,每半年還必須去政府單位延長難民證,當時聽TCV的負責人說到此,真的嚇了一跳,這就是難民的悲哀嗎?即使他們逃亡在此最長的也有50年了,依舊是受到不被歡迎、不希望長久居住的對待,雖然拉德克人普遍對圖博人很友善與關懷,但工作權跟財產權的不平等,讓圖博人的生活格外的辛苦,訪談完 TCV負責人,腦中一直圍繞著一個想法,如何才能幫他們多製造一些工作機會?或者是否能讓他們發展出特殊的產業讓他們多一個賺錢的管道? 

      拜訪不同地方時,我常會想像如果我生活在此,我會有什麼不同?習慣這片遼闊的景色、習慣乾燥的天氣、習慣單調的食物、習慣走上好長的路,習慣在忙碌的夏天看見滿城的遊客,在冰封的冬天拜訪摯愛的親友,習慣早起點燃門前的薰香,晚上在餐前禱告,習慣全村就六戶人家,日復一日作著相同的工作,我到了台灣會不會驚訝於那些拉達克沒有的東西,但又仍然依戀著拉達克?曾經我以為,我都是因為喜歡一件事,而欣賞擁有這件事的人,但後來發現,我更常因為喜歡一個人,而開始學會欣賞他擁有的特質,或許對地方或族群也是,常是想去一個地方、喜歡那裡的人,讓我開始學會欣賞那些原本不了解、甚至排斥的文化,更懂得欣賞各種事物的美好。 

      我贊同團長Ted說過的一句話,"在拉達克看見的每片風景,遇到的每個人物,相逢的每次交談,都會成為生命中難忘的一刻,影響着未來的我們",但慢慢的我發現,其實同行的夥伴才是這趟旅程最難忘的風景。看到每個人用著不同的方式去接觸世界,有人喜歡鑽進巷子爬上高處,有人喜歡靜靜體會感受,有人尋找各種角度拍照,有人停下來畫畫,有人喜歡聊天攀談,有人看見小朋友就變得格外熱情活力,有人默默地完成每項計劃要訪調、觀察的事項,有人堅持要到每個值得去的地方,有好多不同方式跟態度可以觀察了解這世界,那些看拉達克的眼睛、感受拉達克的心靈,同樣吸引着我想去瞭解與學習。最珍貴的收獲,莫過於認識了這群肯夢的朋友,發現真的有不少人想為這世界做些不同的改變,或許就像團名彩虹一樣,我們有多元想法與特色,又期許自己像光一樣,能照亮他人,其實在來拉達克之前,最擔心的是未來我們要做些什麼?熱情會持續多久?但在去完拉達克後,我發現我們是可以在懷疑能力做不出任何事情時給予彼此鼓勵,任務壓力過大時幫忙分擔負荷,團隊偏離目標時主動提醒討論,可以一起想像、一起做事、一起學習、一起感動的夥伴。 

- Tin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